【深度解读】山水之城,惊鸿一瞥·南京南站山水之城

首页 › 视界 › 建筑 | 室内 › 【深度解读】山水之城,惊鸿一瞥·南京南站山水之城


“南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连绵的山峰,不息的江水,是一座现代山水自然的城市。在这样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兼并的城市中,面对一个空白的城市地块,该如何对其进行建设呢?将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文明,与自然结合,产生设计的出发点。建立回归自然,自然与人工融合的城市,在未来的高密度城市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常态。”

 

山水之城,惊鸿一瞥

 

1

在这座城市中,有那么一个地方,他有山、有水,在城市中体会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城市。他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一个项目:南京南站山水之城。

3

下面来看一下项目区位及周围地区的情况:

项目位于南京南部新城核心区,南部新城位于南京老城以南、中华门外,处于秦淮区、江宁区和雨台区三区交界。作为南京规划建设中的三个市级商业中心之一,与新街口主城、河西新城共同构大南京现代都市中心。

 

2


 

在这个历史名城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之融合又彰显自己的特色呢?

我们来围观一下山水之城的设计理念和项目定位吧!

 

设计理念

1、传承南京历史文化——弘扬南京六朝古都悠久的历史文化,秉承“证大建筑艺术生活”的开发理念,从建筑形式、环境营造、业态安排、活动策划等多方面注入历史文化内涵,创新性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新南京丰富的人文艺术生活。

2、拓展大拇指广场品牌——坚持“以综合消费为主调,以文化时尚流行为特色,以餐饮休闲娱乐为亮点”的商业规划原则,营造“一站式体验购物中心”,以生活方式体验为核心动力,将区域级商业中心的辐射作用及影响力充分发挥。

3、营造文化休闲公园——-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空间,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营造出高山流水的自然感官的建筑盛景,成为南京的时尚休闲乐园。

4、探索绿色低碳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低碳节能,因地制宜,充分的利用场地现有条件,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总体布局,并尽可能设置立体绿化系统。

5、构筑复合建筑空间——-形成“办公和居住的复合、商业和娱乐的复合、室内和室外的复合”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项目定位

  • 新时尚、新生活文化商业综合体

综合商业:项目活力核心,吸引年轻人的场所,为本项目及周边提供商业服务

特色酒店:项目标志性物业,定义项目整体品质

商务办公:树立项目整体形象,保证开发企业现金流

酒店公寓:保证开发企业现金流,满足人们中长期居住需求

4

  • 南京年轻中产阶级新时尚、新生活方式的先行者

时尚的生活方式:以便捷、舒适、高效生活方式为特色。以时尚、前沿、独特的生活品质来吸引新一代年轻人。

新奇的空间布局:拥有时尚现代的建筑外型、丰富多变的建筑空间、形成独特的核心场所,让人流连忘返。

新颖的功能组合:符合新生代的消费需求,多样化的业态组合,富有魅力及场所感的公共空间,提供都市交流休憩的会客厅。

6

  • 南京商业旅游文化目的地

“六朝古都”+“商业新概念”+“新生活方式”+“高铁时代”

在南京,萃取六朝古都悠久文化的精华、融入艺术、结合商业,引入休闲生活方式,引领南京时尚生活,提升南京的人文、艺术、思想的高度;打造出富有魅力的南京商业旅游文化目的地。

7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懂了人家的套路呢?

小编在这里的理解就是:充分运用自身特有的东西,在这基础上注入新鲜的、时尚的理念,将两者进行融合。BANG!山水之城大致概况就出现了!

 


 

有了这个概况接下来就要进行细化了,我们来看看人家的思路和设计流程!

 

  • 基地解读

规划周边关系:项目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部新城的南站枢纽区,与南京老城中心,北部历史景点和人文胜地之间相隔均在10公里之内。南部新城是南京规划建设中的三个市级商业中心之一,与新街口主城、河西新城共同构筑南京市新一级的城市格局。

区位概况:南站枢纽区为南部新城的核心启动区,分有高铁南站核心区,四周围绕商务商贸区、公共服务设施区、混合建设区和住宅区五类分区。南京南站地区为南京的城市门户,融汇了综合交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其交通功能与周边产业板块联动发展,是南京的城市门户。

8

基本现状:项目基地位于高铁南站南广场的东侧,东侧与万科住宅区及首创商住混合开发项目一路之隔,西侧为南站商务景观轴及主要商务办公区,北侧紧邻南京南站站房,南至站前三路、北至站前路。其中站前七路及站前路上均设有高架路直通南站客流平台。
9

周边交通状况:基地周边交通便利,其中有地铁1号线南延线、3号线、6号线及机场轻轨线。长途客运站方面有一级客运南站,班线发送苏南、皖南和浙北等地。公交线路方面有纬八路、纬九路、将军路、宁溧路以及玉兰路,均将实施公交专用道。

10

功能要求:基地由6个地块组成,规划总用地面积93597.9平米,综合容积率为4.1,规划总地上建筑面积为383378.02平米。项目以南部新城及高铁枢纽为依托,汇集商务办公,特色酒店综合商业、酒店公寓、文化中心等多种业态,形成了多功能聚集的体验复合型城市综合体,构筑集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城市。规划项目功能大概分为酒店式公寓;酒店;商业;办公室。

11

(这里有一部分与前面重复了,没被删掉是小编想着这样的话更方便大家了解人家的场地分析怎么做的,请不要嫌弃小编的啰嗦QAQ)

 

2、城市规划概念

现代感城都市

12

自然

13

自然与人工

14
14-2

人工自然

14-1

回归自然

16

高密度自然: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回归山水之城的人文精神,从中创造后现代中国城市的“高密度自然”,于自然山水间寄托人的情感,将自然融于现代人的城市生活、工作之中,使人们对自然的情感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

17
17-1

人与山水之间的情感:作为自然环境幽美,历史文化悠久的南京,城市已是一派的现代山水自然的风貌。建立回归自然的城市,在未来的高密度城市中实现人和自然的精神契合是设计的出发点。

 

高山流水:大自然中丰富的变化是建筑形体的灵感来源,高山对应着塔楼,行人仿佛在山谷的村庄中自由活动,形成了和谐及悠闲的景观环境。从自然出发,创造出一个充满高山流水自然悠闲的城市空间。

18

园林的感受:在巨大的城市综合体中感受中国园林的空间意境,一个平台,一潭水,一流溪,一株树,高高低低蔓延在城市之中。

城市关系:总体规划一共分为三个分期,每个阶段都有独具特色的主题。一期(南侧)融入自然元素,宁静清幽;二期(中心区域)青山,绿植,建筑相呼应,一种村落式的感觉;三期则以商业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所有的塔楼都靠近基地的外侧,形成鲜明的外与内的对比:基地外界是繁华的都市活动;而基地内侧则是亲近自然的宁静。

21

人行、车行、城市广场在基地中的排布和关系。

22

功能构架

23

3、景观设计理念

景观概念特征

25

天湖:项目三期,以水为主题,将水的自然灵动,充满整个商场顶部空间,打造出一个环绕着天湖的集会场所,天湖本身造型简洁,尺度合理,浅浅的一坛水在不带来建造困难的同时,将原本无趣的屋顶赋予了生机,成为了人们的观赏点,是整个项目的点睛之笔。

天湖水体面积为1500平方米,平均水深不超过40cm,外边周长160米,同时水池采用高效的雨水收集系统,汇集各个水收集单元,成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同时通过机械循环给瀑布,溪流,并重新供给各个建筑内的不同功能。整个水的系统是完全动态流动的水,给人一种潺潺流水的感觉。同时水池连接水处理系统具有自洁功能保持景观干净的视觉感受。

26

山形街区:二期为小尺度的街区,几个不同尺度的连廊走道穿插在几个连续起伏的山体之中,将商业休闲空间直接接入景观,人可以直接从地面漫步到山坡顶。连接天桥互相穿插纵横,保持着最有效的商业尺度,使山体中蕴藏的商业形成最简洁好用的空间。

27

竹林:相对于二期三期的人气热闹,一期的景观将人引入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下配合小的草坡和水景形成充满意境的静谧的漫步空间。从旁边的建筑向下看,视野之中茂林修竹,形成顶级的休憩办公环境。

28

空中花园:竖条层层掩映,办公空间的外部一个个挑出的平台,平台错落形成三层以上的间隔,空间朝向中心景观的区域,为室内的办公空间提供了半室外的灰空间。

30

呼吸中庭:白色竖条有机地在电梯塔处分开,形成每三层一个的空中庭院,成为局部的交流休憩中心。

29

光塔:将原本埋藏在内部的电梯塔放置到办公室外,使整座建筑的交通核不再封闭,成为一个与自然接触可以随时欣赏景色的透明高塔。

31

4、设计修改与方案比较:

将之前单调重复的建筑形式进行调整,对平面布局和空间使用进一步优化,对城市和道路空间的占用进行缩小,使项目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和联系更为紧密。

32

在视觉感官上,项目的塔楼群不再是较为统一重复的曲线,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层次变化,远处的酒店和电梯塔则是我们视觉亮点。对塔楼的形态、方向、立面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优化,使不同地块彰显出自己鲜明和独特的个性。

33

六个地块建筑形式很容易产生重复,为此加强了项目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对东西两侧地块做了不同调整。西侧靠近高架的三个地块的塔楼形式较为连续,形成柔和的城市天际线。这三个地块的塔楼体量较大,使其面向城市的界面较为垂直,进而减小高架对地块的影响。东侧三个地块体量较小,较为开放,在西侧塔楼天际线的衬托下更显独立。

34

在建筑形态上,将更为流线型的塔楼调整为更为方正的塔楼,与周围街区的方盒子形式的建筑相呼应。用调整塔楼方向的方式突出建筑的线条,同时也使进入基地出入口的位置更加合理。

36

在建筑平面上,针对不同业态进行了优化。酒店作为项目独特的视觉标志,使用了完全对称的形式,而酒店式公寓和办公塔楼,则调整为相对规整的矩形,使平面布局和空间使用上更加合理。

37

优化了连接三期建筑的缎带连桥和水盘,减少了城市空间和道路上空的覆盖。将建筑密度从44%调整到39%,不仅体现了设计灵感,也保持了路网的通畅和城市肌理的延续,从而减小了建筑对于整个基地的影响。

38

首发:不愿意提供姓名的男神
公众号:nanshenguide

39

原创内容,版权所有©nanshenguide,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
禁制任何形式转载
 
nanshenguide






3条评论:

  1. 1044104261

    虽然有新意,但怎么看着怪怪的

  2. asdasdasd

    想法感觉还是不错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刚才
微信
QQ
前往评论